泉州花灯的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发展

2023/11/10  泉州吴氏花灯  366

泉州花灯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型、工、意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泉州花灯是体现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但进入现代社会,遭遇到了传承乏人、技艺乏新、文化变迁与花灯工艺传承矛盾等诸多问题。应制订一套方案和规划对泉州花灯艺术进行保护和发展,其内容包括培养专业人才、成立研究机构、融传统于现代、着眼于市场开发等,以不断打造泉州花灯文化精品。

一、泉州花灯的艺术价值  

泉州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花灯及其制作工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它以千姿百态的造型、纷繁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灯光而成为绚丽多姿的艺术品。在当今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泉州自古就有“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的文化传统。泉州的灯节始于唐,兴于宋、元,延续至今。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每逢上元节都要放灯三夜(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唐僖宗时,左仆射傅实奉旨南下驻于泉州丰州,将闹花灯习俗也带到泉州。据宋《五杂俎》记载:“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泉州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形成“上品花灯”,有“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之说。在泉州,花灯象征喜庆、吉祥,“灯”与“丁”字又是谐音,有人丁兴旺的寓意,故它总与节日联系在一起。灯会被称为“闹花灯”,每逢元宵佳节,满街精灯荟萃,街道宛如灯河,男女老少争相观灯,呈现一派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

泉州花灯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并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花灯,使观赏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泉州花灯的艺术价值在型、工、意等方面均有体现。

花灯是视觉艺术品,型为直观印象。泉州花灯有人物灯、宫灯(包括花篮灯、花瓶灯)、无骨灯、绣房灯(包括宝莲灯、玉笔灯)、走马灯、拉提灯(包括鸡灯、兔灯、关刀灯、鲤鱼灯)、锡雕元宵灯(见图1)等多种款式。锡雕元宵灯是普通人家在嫁女后延缓一年送的元宵灯,即添灯,寓家里添丁的美好祝愿。

泉州花灯按装饰功能分座灯、挂灯、水灯、提灯四种。座灯体积庞大、气势宏伟、灯光明亮,有的更集光、声、电动于一体,远观近看皆宜,如鳌灯、山水花草灯和亭台楼阁灯。挂灯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图案优美、形态多姿。针刺无骨灯(见图2)和刻纸料丝灯(见图3)多属挂灯。水灯制作时采用防水材料,灯光明亮,造型美观。水灯安放在水面上,水中倒影光彩流漓。提灯,即元宵夜小孩子上街提的孩儿灯,多为十二生肖式样,妙趣横生,意在将吉祥祝福送给古城。

泉州花灯在造型上简约玲珑、收放自然、比例协调,其设计遵循内容与形式完整统一的原则,通过形体的大小、方圆、俯仰、开启、收放,及线条的曲直、张弛、缓急、长短等变化,体现作品的意蕴,以求达到适用与美感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和谐、安稳的感觉。

2.工

泉州花灯的制作工艺流程与其他艺术品的设计是相通的,对艺术品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工艺是在各种材料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整套与之相应的处置技术。或者说,材料的特性决定了一定的工艺、加工方法和艺术方法。”[1]由此可见,材料对花灯加工的工艺技术、装饰方法和艺术表现风格有决定作用,即材料确定形式,材料“使人感觉到风格”[2]。花灯的工艺是花灯艺术的核心。泉州花灯有彩扎灯(见图4)、针刺无骨灯、刻纸料丝灯三类。制作彩扎灯时,艺人们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在骨架上,然后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了彩扎灯。无骨灯即不用骨架而单用纸片拼接成型的花灯。它首先将大号的缝衣针装上把柄,然后在稍厚的制图纸或素描纸上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经裁剪、拼粘、装饰、上色制作而成。针刺无骨灯通风透气,透光性强,不易发热,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如蔡炳汉的无骨灯就很好地体现了花灯艺人的娴熟技术。泉州刻纸料丝灯的料丝镶钳艺术,由本土技艺与外来技艺结合而成。料丝艺术集刻纸、油漆彩绘、灯艺、料丝镶钳艺术特点,灯体上的装饰纹样吸取了窗棂、装饰花纹、国画花鸟、木刻纹样、刺绣纹样等多门类艺术造型特点,因而具有由多种民间艺术形成的多源性、收藏性和观赏性。泉州刻纸料丝灯不仅造型多样,品种繁多,还囊括了骨架灯和针刺灯的形式,形成品种、样式的丰富性特征。可以说由花灯艺人设计出来的一件花灯就是一件艺术品,它凝聚着花灯艺人的心血,展现出花灯艺人高超的技术和独有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同时也反映出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3.意

泉州花灯是泉州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盏花灯就是一个故事,花灯上的图案多为地方文化中的故事传说、瑞兽花鸟、诗词等,以此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寄托人们的美好向往。比如安溪

蓝田游灯龙的民俗源自元朝闽南一带已失传的民间“蜈蚣戏”,村民集全村人力物力一起过节,

成为民间化解矛盾、增进邻里和睦的好方式。村里的男女老少每人准备好一盏灯笼组成龙身,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灯笼渐渐汇成了“灯龙”,“灯龙”越长,象征该村人丁越兴旺。又如晋江东石数宫灯。在闽南语中“灯”、“丁”同音,东石男人大多常年出海在外,通过数宫灯,可使那些回家过春节的航海者了解家乡人丁情况。这一习俗被带到了台湾,台湾的乡亲在元宵节都特地赶来“会灯”,通报该年在台湾的宫灯对数,并把家乡的数字带回去,以互报闽台两地子孙发展的情况。海峡两岸“同祖、同亲、同根生”,泉州花灯连起了海峡两岸人民的亲情,促进了两岸人民的交流与合作。

二、泉州花灯现存问题分析

1.传承乏人

泉州花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但文化方面的优势却不能掩盖其在经济上的弱势,它使泉州花灯的发展陷入困境。由于泉州花灯的利润空间较小,其经济性及产品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致使泉州花灯走向没落。泉州作为刻纸、针刺等名灯的发源地,目前健在的传统花灯名家不到10人。当前泉州的精品花灯都是老艺人的作品。究其原因:其一,利润制约导致其传承后继乏人。目前泉州花灯仅在元宵、中秋等节假日才会出现,花灯艺人想要创造出高利润相当困难。利润的制约使得大部分老艺人的子女无法将花灯制作作为一份可以依靠的工作。其二,过去花灯产业通常是子承父业,但由于现代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就业渠道很宽,相当多的子女不愿再继承父母的工艺技艺。其三,手工操作辛苦,老艺人不愿子女再从事此行业。

2.技艺乏新

花灯是我国农业时代传统文化的产物,以前的花灯多为萝卜灯、白菜灯、动物灯等,品种单调,主题也不够鲜明。传统花灯的形式、风格诸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因此,对传统花灯工艺的创新成为当务之急,比如用钢筋铁丝取代秸秆、竹皮,用彩绸替代蜡纸,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的巧妙融合替代原来单一的烛光。花灯创新既受到来自作品样式、风格、工艺材料甚至技术的限制,也受到观念、心理定式等方面的影响。虽然泉州花灯的材料可以创新,但泉州花灯正是以其纯手工制作的特点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以在我们探讨泉州花灯的创新时,不应该忽略其手工制作的特性。

3.文化变迁与花灯工艺传承矛盾

20世纪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化变迁的速度和力度空前,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造,形成了文化变迁与文化传承的矛盾。当前泉州花灯工艺所遭遇的外在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一个现代科技支配艺术形式的环境。与外在的文化变迁相比,花灯工艺的传承是内在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求其不变,而文化的总体趋势则是变,这就形成了文化变迁与花灯工艺传承间的矛盾。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作为传统手工生产的花灯,其传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时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要求,因而有创新的必要性。这种创新是有前提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上的创新。

三、泉州花灯工艺保护与发展对策分析

  
  泉州花灯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应该从制度、人员、资金等方面抓落实,在保护与发展上制订一套方案和规划。
  1.制定相关条例,从政策上予以支持
  花灯是一种综合艺术,要做出好的花灯,制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还要熟悉花灯的整个制作流程,包括构思、画图、扎功、糊裱等。在以往泉州元宵节展出的花灯中,有一半出自泉州吴氏花灯老艺人之手,而目前具备这种技艺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泉州只有吴祖赞一个,而其他技术精湛的花灯师傅也屈指可数,大多年事已高。在对大师等技术人才的保护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日本政府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中,将传统工艺作为无形文化财产进行保护,行业中高水平的代表可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多方面的保护与支持,使技艺保持者能技有传人。守成与发扬,是传统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其中,作为基点的守成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为艰难。国务院于1997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设立研究机构,并提供资金保障
  泉州花灯尽管制作精美,在海内外的声誉也很高,却难以作为市场创收的手段。调查发现,众多市民认为花灯与时髦相去甚远,如今花灯成了一种节令商品,很难以自身的商品价值获得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对从事这一技艺的大师给予特殊照顾,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支持其创作,以收藏精品作为回报;建立花灯艺术研究会,对花灯的工艺价值及其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拨出专项教育研究基金,用于培养继承人和提高从业者的技艺水平。
  泉州花灯真实地记录了泉州自明清以来加工技艺的发展流程,它特殊的制作工艺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加工业的思想和艺术内涵,为我国现代加工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一民族瑰宝,可以让泉州花灯焕发出时代光彩,这无疑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泉州花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技艺精湛,需要系统地挖掘、整理和研究。由于花灯的制作工艺多没有成文成册的教程,有关部门应积极征集花灯发展史料,统计花灯艺人数量、制作工艺品种,摸清地区分布情况和传承人状况,抓紧对有消亡危险的技艺、高龄艺人等进行调查、抢救,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录像、存档,并进行展示、传播。
  3.从制作、实用、收藏等方面探讨新出路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发展泉州花灯艺术,必须与时俱进,探讨泉州花灯的新出路。
  (1)在制作材料上下工夫,提高泉州花灯的使用寿命。传统纸质花灯的使用寿命太短,易受到自然及人为环境的破坏,不适于景观布置,新型环保装饰材料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能解决这一问题,像节能路灯那样做一系列具有泉州特色的节能型花灯,不但可以提高城市品位,还有利于环保。
  (2)将泉州花灯应用于现代环境布置当中。泉州花灯要发展壮大,就应该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比如把泉州花灯做成泉州的一大特色,引入城市建设(如街道景观建设)、文化建设(如花灯手工艺进校园)等;还可以将泉州花灯引入家庭装饰。花灯与家居的融合可使花灯进入寻常百姓家,体现现代泉州人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增加泉州花灯的市场购买力,让越来越多的泉州人研究花灯,同时也可引领闽南家居装饰的新潮流。
  (3)向艺术收藏品方向发展。首先,把花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搜集花灯工艺名师作品建立档案索引——考虑到花灯品种繁多、体积较大,可以分区建立花灯陈列室或者展示厅,这样可以显示出泉州花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高泉州花灯的名声。其次,政府应该鼓励爱好者将花灯作为个人收藏品收藏,这在保护花灯工艺、提高收藏家审美欣赏水平的同时也开启了新的市场契机。再次,对有志于继承花灯工艺的年轻一代进行艺术教育,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传统的手工技能和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内容之一。[3]泉州花灯带有鲜明的传统手工技能性和社会风俗特征,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灯会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更值得我们珍视。保护和弘扬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不断打造花灯文化精品,逐步形成泉州地域文化特色,创建新的城市文化品牌。
  
  [参 考 文 献]
  [1]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104.
  [2] [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15.
  [3] 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65.
  [基金项目]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2009C-QZ05)
  
  [作者简介]赵洋(1980—),男,江苏省镇江市人,华侨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已有相关成果]
  [1] 赵洋.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设计[J].美与时代,2006(4):54.
  [2] 赵洋.传统视觉艺术形象的发掘与利用[J].艺
  术•生活,2008(142):63.
  [相关主题文献]
  [1] 黄坚.泉州花灯艺术研究[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
  [本文创新点]从泉州花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着手,探讨如何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打造泉州花灯文化精品。



福建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

泉州花灯(又名彩灯)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是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吴祖祥独立创办的一家集花灯(彩灯)设计、制作、安装、展出维护于一体的企业,聚集了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祖赞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百余名全国各地花灯制作的高级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并通过3A企业信用评级及重合同守信用3A认证。

公司曾应邀在全国20多个城市,以及荷兰、新加坡、菲律宾、印尼、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地区成功举办灯会展出。

福建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将继续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视花灯、彩灯艺术发展创新及产品的质量为生命,强化管理,积极创新、开发新产品,并抱以真诚的态度与各界朋友广泛合作、互利互惠,为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