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泉州的元宵灯会格外热闹,由于加入了东亚文化之都的元素,今年的灯会成了历年来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次盛会,一批来自韩国、日本的花灯也首次参展,但唱主角的,依然是泉州本地的传统花灯。泉州灯会自1978年重新恢复以来,泉州花灯,在不断地创新和传承中走到今天,已是连续36年。
泉州元宵灯展最初名为“花灯展览”,后来改称“泉州灯会”。1978年泉州元宵灯展重新恢复,到今年已是连续36年。2006年,泉州花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泉州闹元宵习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创新与传承
泉州花灯造型多样,工艺考究。以造型为参照,泉州花灯可分为人物灯、动物灯、花篮灯等;论其装饰功能,泉州花灯有座灯、挂灯、水灯、提灯等4种;按制作工艺分,泉州花灯有彩扎灯、刻纸灯、针刺灯等3大类。“泉州花灯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和漂染于一身,兼具历史文化、艺术审美、装饰实用等价值。”泉州市艺术馆馆长郭飞跃说,“除了彩扎灯之外,泉州还有刻纸、针刺、料丝等品种,独树一帜。”
随着时代的变迁,泉州花灯制作艺人不断创新,变着花样满足世人对花灯的审美与欣赏追求。明清时期,工匠就将玻璃抽成丝,称之为料丝。泉州花灯艺人把料丝与花灯相结合,发明了料丝花灯。清朝末年,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将刻纸工艺与料丝花灯融为一体,创造出刻纸料丝灯,这是泉州花灯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
规模化制作
如今的泉州花灯早已声名远播,跨出国门,漂洋过海传到世界各地。“今年,在台南、北京、福州等地有三场泉州灯展,台南的花灯刚运过去不久。”郭飞跃说,为了扩大泉州花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都出外开办泉州花灯主题展2至3次,“最远的到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东南亚地区。”
随着国内外客户的慕名而来,订单越来越多,传统家庭作坊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泉州花灯时常供不应求。目前,泉州花灯制作大都是家庭作坊,只有3家是工厂化生产,其中2家是机械化生产,1家是手工制作,即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
“今年元宵节,各地纷纷订制花灯。公司接下了厦门、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花灯订单,每个地方派驻20至30个花灯艺人赶工制作。”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祖祥说,“除了省内的,还有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外订单,仅台湾地区,就有五六个。”
吴祖祥是莆田人,现年59岁,18岁时跟着哥哥来到泉州,学习花灯手艺,如今,他已是泉州花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最初,吴祖祥也是采用家庭作坊制作花灯,2003年,他独力创办公司,聘请技术工人,开始工厂化生产花灯。“公司现有厂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员工80个左右,其中有10多个专职美术设计工人,工厂化生产才能接下大单。”吴祖祥说。该公司已连续10年负责“两马(马祖和马尾)闹元宵”灯会的花灯制作。